《万历十五年》:一刀下去,把历史的肌理切给你看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一本书叫做《万历十五年》。当时我觉得这本书可能只是一本闲聊或通俗文学作品,因为书名听起来很普通。当时的我对中国历史并没有太大兴趣,即便后来网络上出现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文化现象,我也没有特别在意。
我的阅读兴趣曾经集中在科技、效率和个人成长等具体领域,最早还包括科幻和虚构类作品。中国历史一直不是我特别感兴趣的方向。但近几年,可能是因为年纪增长,我开始觉得历史非常有趣。我发现,很多我们现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实在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前人也已经思考过,甚至有过类似的解决方案。
这几年我开始阅读一些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万历十五年》就是我最近读完的一本经典之作,也是我曾经错过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采用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叙事角度来讲述一段我们中国人似乎已经很熟悉的历史 - 明朝后期的衰落,以及最终被清朝取代的过程。书中选择聚焦的是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87年。这一年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作者的写作方式让读者完全沉浸其中,在1587年这一年,看似平静无波的表象下,实际上暗流涌动。
六个视角,一个时代
作者黄仁宇选择了六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为主要角色,通过剖析他们的行为甚至内心世界,来展现整个时代的面貌。这六个人分别是:
神宗皇帝万历
首席大臣张居正
张居正的继任者、文渊阁大学士申时行
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海瑞
当时最杰出的军事人物戚继光
明朝在文学和哲学领域的代表人物李贽
通过这六个人的视角,作者展现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特别是明朝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这六人,有权倾一时的大官,有万人之上的皇帝,有想要在系统内改革的官员,也有在文学领域探索的哲学家,但所有在这个制度框架下尝试探索和改革的人,最终都失败了。
一种新的历史叙事方式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它与其说是一部历史著作,不如说更像是一部视角独特的文学作品。这种感觉可能部分源于作者原文是用英文写作,后来才翻译成中文。这给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用一种新鲜的视角去看待我们似乎已经很熟悉的历史。
这本书采用的是一种现代文学中称为"视角式写作"(Point of View)的方法。每一章节都从一个特定人物的视角展开,然后在不同章节之间切换视角。这种写作方式在现代文学和游戏叙事中很常见,比如《冰与火之歌》系列小说和一些视频游戏。这种叙事方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符合人类天生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明朝的困境
通过这六个人物的视角,作者深入探讨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幅员辽阔、财力充足的大明朝会被沿海倭寇和海盗骚扰,最终被看似未开化的满族人所灭?
作者的回答是:这六个代表社会各个重要阶层的人物,尽管都才华横溢,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所做的探索和改革尝试最终都结局悲惨。他们试图在不挑战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以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略的前提下进行改革,但全都以失败告终。
例如:
万历皇帝年轻时想要亲自带兵出征,但遭到百官反对。他的任何举动都会受到干预,最终他选择了"躺平",30多年不理朝政,甚至不走出紫禁城一步。
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死后却身败名裂。
海瑞对道德要求极其严苛,但最终证明仅凭个人道德无法弥补制度和技术的缺陷。
戚继光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的策略打破了文官集团维持的平衡,最终付出了代价。
历史的启示
读完这本书,我有了几点思考:
学习历史能帮助我们找到当前问题的历史根源,甚至可能找到解决方案。
个人视角的叙事方式不仅适用于写作,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很有价值。
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能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洞察。《万历十五年》虽然出版已近50年,但它对明朝历史的解读仍然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最后,我在想,是否可以将这段历史与当前的技术发展联系起来。明朝时期,社会管理主要依赖于道德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技术和信息传播的局限性。而现在,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社会管理系统前所未有地高效,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会是怎样地颠覆?
Subscribe to my newsletter
Read articles from Bear Liu directly inside your inbox. Subscribe to the newsletter, and don't miss out.
Written by
Bear Liu
Bear Liu
👋Hi there! I'm Bear, a designer who lives and works in Auckland, NZ with my daughter and wife. I do podcasts, blogging and videos between my work and family h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