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從孫子兵法看現代戰爭的本質 - 混合性威脅

兩千多年前,孫子在《孫子兵法》謀攻篇寫下了深具洞見的智慧: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這段話揭示了最高明的戰略不在於戰場上的勝利,而在於不需要實際交戰就能達到目的。在今日,這種智慧通過「混合性威脅」的形式展現得淋漓盡致。
孫子接著說: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這段話彷彿預見了現代戰爭的特質:不需要正面交戰,卻能達到削弱敵人的目的。讓我們深入理解這個概念。
戰爭型態的演變
從古代到現代,戰爭經歷了重大的轉變:
1. 傳統戰爭時期
以軍事力量為主要手段
戰場界線清晰可見
敵我雙方身分明確
勝負標準相對單純
2. 非常規戰爭時期
游擊戰術的興起
asymmetric warfare(不對稱戰爭)的發展
非國家行為者的崛起
戰場邊界的模糊化
3. 混合性威脅時代
多重手段的同步運用
實體與虛擬空間的結合
戰爭與和平界線的消失
攻擊者身分的隱匿性
混合性威脅的本質
混合性威脅不只是戰術的改變,而是整個戰爭本質的轉變。它具有以下特徵:
1. 全面性
混合性威脅涵蓋所有可能的攻擊面向:
政治影響力
經濟壓力
社會分化
文化滲透
科技攻擊
2. 隱蔽性
攻擊者善於隱藏真實意圖:
利用合法管道進行滲透
模糊攻擊的來源
創造「可否認性」(deniability)
避免直接衝突
3. 漸進性
採取緩慢但持續的方式:
逐步削弱目標的防禦意識
漸進式的社會分化
長期的價值觀影響
系統性的制度破壞
4. 整合性
將各種手段加以整合:
結合軟硬實力
協調各類攻擊手段
創造綜效
形成全面性威脅
對現代社會的啟示
理解混合性威脅的本質,讓我們看到:
傳統的軍事防禦已不足以應對新型態威脅
需要建立全面性的社會防禦系統
每個公民都是防禦體系的一部分
社會韌性的重要性超過軍事力量
正如孫子所言,「上兵伐謀」。在混合性威脅時代,最重要的戰場不在硝煙彌漫的前線,而在每個公民的心中。認識這點,才能為下一階段的討論 - 具體的威脅樣態與因應之道 - 打下基礎。
Subscribe to my newsletter
Read articles from Chris Yuan directly inside your inbox. Subscribe to the newsletter, and don't miss out.
Written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