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摘要: Episode 345: AMA #3 - Rational Reminder

Objectives
回答聽眾關於投資和財務規劃的問題,並分享市場觀點。
關鍵要點
- 討論比特幣的投資價值。
- 分享尋找節目短片的管道。
- 探討公司不在 TSX 直接上市的原因。
- 討論在缺乏因子 ETF 的市場中如何進行因子投資。
- 選擇一個長期投資的 ETF。
- 評估緩衝 ETF 的風險與機會。
- 探討在高腐敗和低透明度市場的投資。
- 分析「Return Stacking」的概念。
- 平衡葛拉漢與巴菲特的投資哲學與現代投資理論。
- 討論 Shiller PE Ratio 在預測報酬中的作用。
- 探討每月一次性投資與定期定額的差異。
- 討論資產配置的調整。
- 分享 PWL Capital 如何進行投資組合再平衡。
要點詳述
比特幣的投資價值 (00:03:32)
討論比特幣作為投資的價值,以及其作為一種表達自由主義理想的方式。儘管過去表現良好,但未來是否仍是好的投資標的仍不確定。專家認為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價值有限,且比特幣已過時。
尋找節目短片的管道 (00:14:29)
說明如何在 Instagram 和 TikTok 上找到 Rational Reminder 的短片,以及在 LinkedIn 和 Twitter 上發布的影片。
公司不在 TSX 直接上市的原因 (00:14:29)
解釋為何許多公司選擇不在 TSX 直接上市,考量加拿大資本市場規模相對較小,以及加拿大人購買美國股票的便利性。
缺乏因子 ETF 的市場中如何進行因子投資 (00:14:29)
建議在缺乏因子 ETF 的市場中,謹慎進行因子投資,因為可能需要選擇個股,且額外報酬可能不高。可考慮具有初步因子傾斜的產品,如股息 ETF,但需注意分散性降低和稅務問題。
選擇一個長期投資的 ETF (00:19:40)
建議選擇 VT 或 XEQT 等全市場 ETF,並強調資產配置的重要性,而非僅關注產品選擇。風險承受能力是決定資產配置的關鍵。
緩衝 ETF 的風險與機會 (00:22:22)
討論緩衝 ETF 的結構,以及其透過選擇權限制上下行空間的特性。認為此類產品的整體權衡不佳,不建議使用,除非投資者極度厭惡風險,否則不如持有現金。
高腐敗和低透明度市場的投資 (00:26:25)
討論在新興市場投資的風險,以及客戶對投資於腐敗國家的疑慮。強調投資應符合個人價值觀,且新興市場在投資組合中的佔比通常較小。Dimensional 會評估市場流動性、監管等因素,並降低對不符合標準市場的配置。
「Return Stacking」的概念 (00:30:06)
解釋 Return Stacking 產品,即透過槓桿增加多個收益來源的配置。討論槓桿的理論優勢,以及 Corey Hoffstein 和 Scott Cederburg 在 Rational Reminder 社群中的相關討論。Scott 的研究顯示,在低成本槓桿情境下,最佳投資組合仍包含少量債券。但實際成本可能較高,且 Sharpe Ratio 不適用於長期投資。
平衡葛拉漢與巴菲特的投資哲學與現代投資理論 (00:40:51)
引用班傑明·葛拉漢晚年的觀點,他認為由於研究量大增,透過詳細研究選股已難以產生超額報酬。強調巴菲特的成功難以複製,且許多投資大師也建議投資指數基金。
Shiller PE Ratio 在預測報酬中的作用 (00:47:51)
討論 Shiller PE Ratio 的高估值,以及是否應預期均值回歸。認為市場更容易進入,會導致估值永久性偏高。估值高不一定意味著會下跌,也可能長期維持低報酬。
每月一次性投資與定期定額的差異 (00:56:12)
建議每月領薪水後立即投資,而非採用定期定額。統計上,儘早投資通常效果更好。但若有大筆資金一次投入,定期定額有助於降低心理壓力。
資產配置的調整 (01:00:00)
強調資產配置應根據個人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能力和投資需求進行調整。隨著時間推移,投資組合應逐漸趨於保守。但退休後仍應保持一定比例的股票配置。
PWL Capital 如何進行投資組合再平衡 (01:00:00)
說明 PWL Capital 如何監控客戶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並在偏離目標範圍時進行再平衡。使用 Dimensional 的全方位投資組合,可實現稅務效率。在市場劇烈波動時,再平衡可能面臨挑戰。
結論
根據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選擇合適的資產配置,並堅持長期投資。避免過度追求市場熱點,並注意投資成本和稅務影響。在市場波動時,保持理性,並定期檢視和調整投資組合。
原文連結: https://rationalreminder.ca/podcast/345
Subscribe to my newsletter
Read articles from Aldo Yang directly inside your inbox. Subscribe to the newsletter, and don't miss out.
Written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