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摘要: Episode 352 - Jessica Moorhouse: Everything But Money - Rational Reminder

1 min read
Objectives
探討金錢與情緒、過去經驗及個人創傷的深層連結,並說明財務諮詢如何協助個人克服心理障礙以做出更健康的財務決策。
關鍵要點
- 區分財務諮詢與財務規劃的差異。
- 強調同理心在個人理財領域的重要性。
- 分析影響財務決策的關鍵情緒(羞恥、內疚、恐懼、嫉妒/羨慕)。
- 探討金錢觀的根源(童年記憶、特權、創傷)。
- 介紹探索個人金錢故事的練習方法。
- 指出需要破除的有害金錢觀念與行為。
- 強調重塑金錢故事與重新定義成功的重要性。
財務諮詢 vs. 財務規劃
財務諮詢師(如 Accredited Financial Counsellor Canada, AFCC)與財務規劃師(如 CFP)不同:
- 財務諮詢:更側重於行為和諮詢技巧,運用傾聽、觀察肢體語言等方式理解客戶深層需求與行為原因。主要協助處理預算、現金流、債務管理等問題,可視為輕量級的財務規劃結合深度諮詢。
- 財務規劃:通常更側重於分析性的財務規劃方法。
同理心的重要性
個人理財領域普遍缺乏同理心,常充斥著評判、羞恥感和指責,這會阻礙人們學習和改善財務狀況。同理心能創造一個安全、具邀請性的空間,鼓勵人們面對並處理他們的財務問題,而不是因為害怕被評判而退縮。
理解金錢相關情緒
- 羞恥感 (Shame):最常見且最具破壞力的情緒,讓人感覺自身有根本缺陷(「我是個糟糕的人」),導致孤立、逃避(不看帳戶、不敢提問)。
- 內疚感 (Guilt):針對特定行為(「我做了件壞事」),相對容易理解和修正。需區分「理性內疚」(反思錯誤並學習)與「非理性內疚」(過度自責、無法釋懷)。
- 恐懼感 (Fear):使人害怕改變現狀,即使現狀不利。可能導致過度保守(如年輕人持有過多債券)或錯失機會。適度的恐懼有助於風險管理,但過度恐懼則有害。
- 嫉妒 (Jealousy) vs. 羨慕 (Envy):羨慕是兩人關係,渴望他人擁有的事物,若能轉化為動力則有益,否則易產生負面情緒或行為。嫉妒涉及三方關係,害怕失去某種關係或事物給第三方。
探索金錢觀的根源
- 童年記憶 (Childhood Memories):首次與金錢相關且有影響力的記憶,常在童年早期形成,深刻塑造個人與金錢的關係及相關核心情緒(如羞恥、焦慮)。
- 特權 (Privilege):承認個人擁有的、非靠自身努力獲得的優勢(如出身背景、膚色、家庭資源、教育機會等)非常重要。這並非否定個人成就,而是將其置於更廣泛的背景中理解,有助於認識系統性不公並促進改變。
- 創傷 (Trauma):個人經歷的創傷(無論是否直接與金錢相關,如自然災害、虐待、貧困經歷等)會深植於神經系統,影響所有生活領域,包括財務決策。創傷可能觸發戰鬥、逃跑、僵固或討好 (fight, flight, freeze, fawn) 反應,導致衝動消費、恐慌拋售等非理性行為。理解創傷是解釋行為,而非為不良行為找藉口。
探索金錢故事的練習
- 首次金錢記憶練習 (First Money Memory Exercise):透過靜心與呼吸練習,回憶首次有印象的金錢互動經歷。記錄當時的地點、人物、年齡、感受,並思考該記憶對現在的意義,不加評判地觀察。
- 今日金錢感受練習 (Feeling About Money Today Exercise):反思在日常與金錢互動的各種情境下(如付帳單、消費、領薪水、送禮)的真實感受。觀察這些感受是偏向正面還是負面,有助於揭示潛意識中的模式與信念。
破除有害觀念與行為
- 破除習得的限制性觀念:許多金錢觀念是從觀察父母或成長環境中間接習得的(如極度節儉、害怕風險、對財富的負面看法),這些觀念可能已不適用甚至有害,需要有意識地加以檢視和「忘卻」。
- 識別有毒行為 (Toxic Money Behaviours):例如,對財富抱持負面看法,憎恨富人,卻又同時渴望致富,這種內在衝突會阻礙目標實現。又如,因不相信能透過穩健方式致富,轉而追求高風險的「一夜暴富」途徑(如迷因幣)。
重塑金錢故事與定義成功
- 重塑金錢故事 (Rewriting Money Story):在解構了舊有的金錢故事、情緒和行為模式後,個人可以有意識地選擇想要保留的部分、摒棄不再服務於自己的部分,並建立新的、更健康的金錢關係與行為模式。這是一個持續的練習過程。
- 重新定義成功 (Redefining Success):成功不應僅由金錢、外在成就或他人眼光來定義。真正的成功與幸福感來自於符合個人價值觀的生活,以及那些能帶來長期滿足感的事物,如 PERMA+ 模型所描述的(正向情緒、全心投入、人際關係、意義、成就感、活力健康)。金錢應被視為實現這些深層目標的工具,而非目標本身。
結論
要實現真正的財務健康,必須超越數字和傳統規劃,深入探索個人與金錢的情感連結、童年經驗、潛在創傷及行為模式。建議採取以下行動:
- 自我覺察:定期進行「首次金錢記憶」和「今日金錢感受」練習,提升對自身金錢觀和情緒反應的認識。
- 識別與破除:有意識地檢視從家庭或社會習得的金錢觀念,識別並努力改變有害的信念(如對財富的負面看法)和行為(如因情緒觸發的衝動消費)。
- 整合心理健康:認識到心理健康與財務健康密切相關。若發現深層的情緒困擾或創傷影響財務決策,應考慮尋求專業心理治療師或具備創傷知情能力的財務諮詢師協助。
- 重新定義目標:將財務目標與個人深層價值觀和幸福感來源(如人際關係、學習成長、有意義的活動)連結,讓金錢成為實現豐盛人生的工具,而非追逐的終點。
原文連結: https://rationalreminder.ca/podcast/352
0
Subscribe to my newsletter
Read articles from Aldo Yang directly inside your inbox. Subscribe to the newsletter, and don't miss out.
Written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