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Maker 的誕生與發展史

從王安實驗室 Wang Laboratories 發蹟到 Nashoba Systems 公司的創立
FileMaker 的歷史可以追溯至 1980 年代初期,由四位在麻省洛威爾王安實驗室 Wang Laboratories 工作的工程師共同開創:Spec Bowers、Alan Albert、Dan Chadwick 與 Jega Arulpragasam 。當時這四人在王安實驗室內部希望開發新產品,但由於公司內部的政治文化和限制,他們難以施展抱負 。1982 年,隨著 IBM PC 問世,他們意識到個人電腦的市場潛力,決定離開王安實驗室,另起爐灶創辦屬於自己的公司。
在評估市場機會時,他們發現文字處理領域競爭者眾多,不易切入。相較之下,資料庫軟體雖已有產品(如 dBase),但使用體驗極差:介面僅是一個「.」提示符,使用者必須記住並正確輸入指令才能操作,且資料庫欄位長度固定、結構僵化,一旦開始輸入資料便無法輕易修改結構。憑藉在 Wang 時代累積的圖形介面經驗,這四人認為可以做出更好的資料庫軟體。於是,他們在麻薩諸塞州康考德成立了 Nashoba Systems,開始在自己家中開發產品,隨後租下康考德 Sudbury Road 175 號的一處辦公空間展開更大規模的研發 。
Spec Bowers 提出產品的初始設計理念,包括幾項關鍵創新:
可變長度欄位(使用者可在欄位中輸入任意長度的資料)、
全字索引(每個欄位中的每個字都會被編入索引便於搜尋)、
隨時增減欄位(允許在資料庫建立後再新增或刪除欄位)、
多版面資料呈現(同一資料可經不同版面配置呈現)、
選單式圖形使用介面(當時仍以鍵盤操作為主,但之後亦加入滑鼠支援)
並確保在資料量極大的情況下也有良好效能。
這些創新概念旨在打造一款易用而彈性的資料庫系統,相較於當時競品能夠大幅提升使用體驗。
Subscribe to my newsletter
Read articles from B L directly inside your inbox. Subscribe to the newsletter, and don't miss out.
Written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