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聪明的人,更容易失败?


"Smart men go broke three ways - liquor, ladies and leverage.*"*
(聪明人破产的三种方式之一:酒、女人和杠杆)– Charlie Munger 查理·芒格
“The older I get the more I realize how many kinds of smart there are. There are a lot of kinds of smart. There are a lot of kinds of stupid, too.”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意识到聪明的种类有很多。聪明有多少种,愚蠢也就有多少种。)– Jeff Bezos 杰夫·贝佐斯
财经作家 Morgan Housel,也就是《The Psychology of Money 金钱心理学》的作者,最近写了一篇文章:《Different Kinds of Smart》。他回顾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投资传奇——一家在历史大牛市里破产的基金公司。事后复盘,每一步都看起来无懈可击,但最后还是轰然倒下。
这家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 LTCM(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团队里坐着诺奖得主、华尔街老兵,风控做得滴水不漏,连巴菲特和芒格都曾关注过这起崩盘案例。芒格那句广为流传的金句——“聪明人破产的三种方式:酒、女人和杠杆”,就是从这儿来的。
在 Morgan Housel 看来,LTCM 的问题不在于智商,而在于那些不容易量化的缺失:谦逊、想象力、对共识的敏感。这些东西,Excel 表里永远不会告诉你。但它们,是决定一个聪明人能不能活下来的关键。
☕ 关于LTCM,免得您查资料:
说实话,我年轻时候挺不喜欢巴菲特和芒格那种“少年老成”的样子。总觉得太保守,太无趣,像是天生的老爷爷。可后来才明白,那种稳定感,才是他们能活得久、走得远的底气。
在投资这个领域,活得久,有时候比什么都重要。
生活也是一样。
但吊诡的是,很多看起来聪明的人,反而更容易掉进坑里出不来。明明逻辑在线,思路清晰,却始终赚不到真正的大钱。那到底什么才是关键?智商?运气?还是别的什么?
Morgan Housel 在这篇文章里,试图从另一个维度——心理机制的角度,重新梳理“聪明”的含义。以下这些思路,每一条都值得反复琢磨,比对自己的经验与过失。
一、理解现实的第一步,是跨学科连接
你可能听过那句老话: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
在投资这件事上更是如此。有些人看起来学富五车,实际上连现实世界的边儿都没摸着。尤其是那些一脚迈进市场、又没搞清楚怎么回事的“聪明人”——基本上入市必亏,没跑的。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全是血泪和真金买来的教训。
查理·芒格就直白地说过:“仅靠一个学科,你几乎不可能理解世界。”他自己就是“跨学科思维”的死忠粉。《穷查理宝典》里写了很多这方面的例子。
现实中也确实如此。你就算是个顶级经济学家,也未必看得清现实世界的脉络。甚至可以说,知识越多,越容易迷失在自己的话语体系里。而那种来自经济学之外的洞见,往往才是你理解现实的关键。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哲学……看似“离题”的领域,反而能帮你看清全局。
设想一下:A 在一个领域是顶级专家,但视野有限,觉得自己那套能解释整个世界;而 B 在多个领域都懂一点,但能把不同的线索拼接起来——你说谁更可能看懂现实的复杂运行方式?
市场从来不只和数字、估值模型打交道。价格反应的,是一种多维度的共振。当股票、债券、房产、数字资产这些东西,开始脱离基本面,跟大众情绪、社会预期产生“奇异连结”的时候,仅凭一门学科的知识就去下注,无异于瞎子摸象。
二、自信和愚蠢的距离,可能只有半步
在《金钱心理学》里,Morgan Housel 提到:真正主导金融决策的,不是数据,而是情绪。这话听起来老生常谈,但细思极恐。
聪明人之所以看起来更“蠢”,不是他们不懂,而是他们太相信自己懂了。
Housel 提出了一个挺有意思的概念:“杠铃型人格(Barbell Personality)”:一端是自信,一端是偏执。很多成功人士都有这种两面性。一方面,他们敢下注;另一方面,他们死扛底线,不轻易变卦。表面看起来矛盾,实则互补。
问题是,你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该扛,什么时候该让。投资过程中,让你上头的事情有很多,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把“活下来”放在第一位。
Morgan 分享了几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
“The only unforgivable sin in business is to run out of cash.”
(业务中,唯一不可原谅的罪是用完现金)– Harold Geneen
“To make money they didn’t have and didn’t need, they risked what they did have and did need. And that is just plain foolish. If you risk something important to you for something unimportant to you, it just doesn’t make any sense.”
(为了赚取他们没有且不需要的钱,他们冒险拿出了自己拥有的、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是非常愚蠢的。如果你为了不重要的事情而冒险牺牲对你重要的东西,那完全没有意义)– Buffett on the LTCM meltdown.
(巴菲特谈LTCM的崩溃)“I think we’ve always been afraid of going out of business.”
(我认为我们一直害怕倒闭)– Michael Moritz explaining Sequoia’s four decades of success.
(迈克尔·莫里茨讲述红杉资本四十年的成功秘诀)
三、故事是骗人的吗?讲故事的,总是更吃香
读到这里,咱们大概是一路人,也许都曾卡在类似的死胡同。我过去老觉得自己实诚,故事就是骗人的,真实就得较真,不能掺水。上大学那会儿,还研究过“新纪录片运动”,一头扎进去,连现实和叙述的界线都没整明白。
可后来才发现,分清现实和想象,是门真功夫。知识和经验,固然能帮你理解世界,但那是给自己用的;而真正能影响他人的,是故事。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哪怕只有一个平庸的点子,也往往胜过那个拎着天才创意,却只会说“我讲的是事实”的人。
别忘了,事实是故事的支撑点,但不是主角。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剧情、情绪、共鸣——讲故事的能力才是影响力的杠杆。政客们不是因为政策赢得选票,而是为了赢得选票,才编制的政策。选民选的是能打动他们的“剧本”,不是谁更讲道理。从川总第二任期的当选,相信大家都能看得很明白了。
你看肯·伯恩斯(Ken Burns)为什么比历史课本更火?因为没人会对干巴巴的事实上心,人们记得住的,是好故事。所以别小看这个事儿:哪怕你有天花板级的数据模型,如果讲不出让人信服的故事,别人听不进去,一样白搭。
生意也好,投资也罢,都同此理。逻辑、框架、洞察力都很好,但没有说服力,就成了自娱自乐。
另一方面,认识清楚这一点,也能帮忙你识别,市场中的那些虚假叙事的标的。
☕ 关于Ken Burns,免得您查资料
四、光有谦逊不够,能把事办成才叫真聪明
Morgan Housel 这篇文章,每条都戳到了我的痛点。这也是我混市场这么多年,没啥大出息的根源。
不过看到“谦逊”那条,我心里还偷偷一乐:总算有项我能沾点边的长处。一直以来,我对自己总不够自信,小心翼翼,对朋友、对手甚至敌人都尽量发现其亮点。因为我很清楚,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太少,少得可怜。
聪明,不是知道的多,而是能把事办成。而办成事儿,需要的远不止数学题和死记硬背。谦逊,不是觉得自己可能错,而是承认自己见过的世界太少,尤其在猜别人怎么想、怎么抉择时,要意识到自己可能会错,且可能错得极为离谱。
事实上,那些学霸和学术牛人,容易直奔高位,肩扛大责,走的是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轨迹。他们要做的,是影响别人的决策;但问题恰恰就在这儿:他们根本不了解被他们决策所影响的那群人。这些“聪明蛋”的职业之路,跟普通人天差地别,经历、视角、解题法、难题、动机,全不一样。
教授的脑子,和干洗店老板的生活半点不搭。多少老板、政客、经理人、投资人,都是因为这点,才栽了跟头。
这时,一种低调的智慧,就是时刻醒悟:你足够聪明,但不等于你懂那些被影响的人。事实上,你多半不懂。你越聪明,越容易陷在自己的思维回路里。所以,即便你的学校成绩给了你拍板的权力,你也得费尽心思,去理解,去共情那些与你不同的人。别以为高学历、高智商能直接转化成市场洞察力——那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起点。
五、熬得住长期的人,靠的不是忍,而是“分心”
大家都知道心理学上的棉花糖实验:小朋友如果能忍住当时不吃眼前这颗糖,可以换两颗糖。实验发现,能够忍住的小朋友,未来会过得更好。
但真相常被误读:那些熬得住的孩子,不是靠钢铁意志硬扛的。他们用的,是策略性分心:有人钻桌底,有人哼小曲,有人玩鞋带。心理学家 Walter Mischel 后来总结得很清楚:延迟满足的关键,是注意力放哪儿。盯着糖,谁都扛不住;分散注意力,冷静下来,就能多坚持一会儿。
这个原理放到成年人世界也一样:能做长期主义的人,不是因为更克制,而是懂得把注意力从“结果”转向“过程”。别老围着诱惑打转,期待自己能说服自己“拒绝诱惑”——那不现实。真正聪明的,是把日常生活过得足够有意思,让终极目标不至于时时挂心头。
投资也一样。别天天盯着收益曲线不放,沉浸在分析、判断、改进的过程里,自然能熬得住长期。真正的耐心,是靠“好好活在当下”炼出来的,而不是一味咬牙硬挺。
总结一下
真正的聪明,不只是智商够高、模型精妙,更在于能否看见自己认知的边界。
讲故事的能力、跨学科的理解力、战略性的谦逊,还有对人性的深刻体察——这些看似“软”的智慧,才是真正能让人长期存活、避免翻车的底层力量。
聪明容易,活得久才难;理解世界,更要理解人;数据之外,还要能讲人听得懂的故事。
Subscribe to my newsletter
Read articles from link letters directly inside your inbox. Subscribe to the newsletter, and don't miss out.
Written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