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摘要: Episode 369: The Most Important Quotes in Investing - Rational Reminder

Objectives
透過分析投資領域的重要語錄,提供實用且可行的投資智慧與決策指南,幫助投資者克服行為偏差並達成長期財務目標。
關鍵要點
- 儲蓄的重要性
- 投資中的行為偏差與心理紀律
- 堅守投資哲學與資產配置
- 理解風險的本質
- 費用與市場競爭的影響
- 謙遜與多元化投資
- 專注於可控因素
儲蓄的重要性:先支付自己 (Pay yourself first)
這句話源自 George Clason 的《巴比倫最有錢的人》(The Richest Man in Babylon),強調儲蓄是投資的必要前提,尤其在投資生涯早期,儲蓄率對財富累積的影響遠大於追求高投資報酬率。具體實踐建議:
- 自動化儲蓄:透過薪資扣除或自動轉帳至投資帳戶,避免因消費誘惑而超支。
- 預算規劃:先設定儲蓄目標,再規劃剩餘資金的運用,而非逐項控制支出。
- 儲蓄比例:傳統建議為收入的10%,但更應根據個人財務計畫、收入水平及人生階段(如房貸、子女教育)進行調整,以確保能支應未來消費。
投資中的行為偏差:投資者最大的問題,甚至是他最糟糕的敵人,很可能就是他自己 (The investor's chief problem and even his worst enemy is likely to be himself)
Ben Graham 指出,投資不僅是財務問題,更是心理挑戰。投資者常受兩種行為偏差影響:
- 認知錯誤 (cognitive errors):推理上的錯誤。
- 情緒偏差 (emotional biases):情感影響決策。這些偏差使投資者難以做出良好的長期財務決策,尤其在不確定性面前。
市場條件與敘事:這次不一樣 (This time is different)
Sir John Templeton 提醒,無論客觀現實如何,敘事(narratives)在極端市場條件下(無論是極度樂觀或悲觀)都可能輕易左右投資決策。例如:
- 牛市泡沫:在 Dot-com 泡沫或 ARK 基金飆升時,投資者會尋找理由合理化高估值並預期持續上漲,認為「這次不一樣」,新科技改變一切。
- 熊市恐慌:市場下跌時,投資者會創造敘事解釋為何市場不會復甦或會進一步下跌,例如 COVID-19 期間頻繁出現的「前所未有」(unprecedented) 論調。儘管每次市場波動的觸發因素獨特,但估值最終會回歸現實,忽視估值通常是昂貴的錯誤。
堅守投資哲學:投資哲學最重要的,是你擁有一套能堅持下去的哲學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about an investment philosophy is you have one that you can stick with)
Dimensional Fund Advisors 共同創辦人 David Booth 強調,長期且有紀律的投資者通常會獲得市場回報,但許多投資者卻在錯誤時機頻繁更換投資策略,導致回報受損。即使是次優的策略(如股息投資),若能幫助投資者保持紀律並持續投資,對他們而言也可能是最佳選擇。任何投資策略,無論基礎多麼堅實,都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顯得錯誤或愚蠢,這考驗著投資者的信念。例如,ARK 基金在飆升時吸引了許多指數投資者放棄原有策略,但最終追高者多數虧損。關鍵在於:
- 信念考驗:投資信念會隨時間受到考驗,尤其在市場表現不佳時。
- 多元化與低成本:只要投資哲學能引導至合理多元化且低成本的投資組合,並能堅持下去,就比追求「完美」策略更重要。
資產配置:全球市場投資組合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The global market portfolio is a good place for you to start) / 你必須說服自己偏離市場投資組合 (You have to talk yourself out of the market portfolio)
Bill Sharpe 和 Eugene Fama 的觀點指出,全球市場投資組合是投資者資產配置的理想起點。這意味著:
- 全球市場組合:根據 State Street 估計,全球市場組合約包含 45% 公開股票、21% 政府債券、9% 投資級公司債券及其他資產(如黃金、高收益債券、私募股權)。
- 偏離的理由:若要偏離全球市場組合(例如增加本土偏好 home country bias 或進行因子傾斜 factor tilts),投資者必須有清晰且充分的理由,並對其策略有高度信念。這比隨意選擇少數股票的風險要小得多。
市場修正:投資者因準備或試圖預測市場修正而損失的錢,遠多於在修正本身中損失的錢 (Far more money has been lost by investors preparing for corrections or trying to anticipate corrections than has been lost in corrections themselves)
基金經理 Peter Lynch 的這句話提醒投資者,儘管市場下跌短期內會造成痛苦,但因試圖擇時(market timing)而錯失投資機會的機會成本通常更高。投資者常因恐懼而延遲投資或撤出資金,但市場從未「感覺」是投入大筆現金的好時機。若無法克服這種心理,至少應採取定期定額 (dollar cost averaging) 策略,避免因猶豫不決而錯失長期回報。
恐懼與歷史證據:恐懼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力,遠大於歷史證據的巨大份量 (Fear has a greater grasp on human action than does the impressive weight of historical evidence)
經濟學家 Jeremy Siegel 指出,投資者常因短視的損失厭惡 (myopic loss aversion) 而難以採取長期視角。市場下跌不僅是數字變化,更是源於深層情感和不確定事件(如 COVID-19 或金融危機)。投資者需要為這些恐懼時期做好心理準備,持有即使在情況不如預期時也不會恐慌拋售的資產。若在市場下跌中發現自己無法承受預期的風險,調整資產配置以降低風險是合理的,但應避免在市場反彈後又追高,這會變成擇時交易。
風險的定義:風險就是當你需要錢時卻沒有錢 (Risk is not having the money you need when you need it)
Charles Ellis 的定義簡潔有力,涵蓋了兩種風險:
- 短期流動性風險:無法應付短期開支,強調規劃近期支出的重要性。
- 長期消費風險:無法應付長期通膨調整後的消費需求,強調儲蓄和賺取足夠長期回報的重要性。這一定義比單純將風險等同於波動性 (volatility) 更全面。
長期風險:長期風險是幾十年內資金耗盡的可能性 (Long-term risk as the probability of running out of money over the decades)
William Bernstein 將長期風險定義為資金耗盡的可能性,這與短期波動性不同。對長期投資者而言,真正重要的是能否實現未來消費目標。諷刺的是,過度規避短期風險(波動性)反而可能增加長期風險(資金耗盡),因為高預期回報的資產通常伴隨較高波動性,但卻是實現長期目標的關鍵。
波動性:波動性是獲得更高預期回報的入場費 (Volatility is the price of admission for higher expected returns)
Morgan Housel 的這句話精闢地解釋了股票為何具有較高預期回報:正是因為它們的波動性。如果沒有波動性,回報就不會那麼高。這是一個簡單但難以被投資者接受的事實。
正常年化報酬是極端:正常的年度回報是極端的 (Normal annual returns are extreme)
Ken Fisher 指出,儘管美國股市的長期平均年化回報率約為 11.7%,但在過去 84 年中,實際年回報率落在 10-12% 區間的年份僅有五次。這說明:
- 回報的非線性:股市回報極少是「緩慢而穩定」的,更多是大幅上漲或下跌。
- 堅持投資的重要性:若在錯誤時機退出市場,可能會錯過大幅反彈,導致長期回報受損。投資者必須準備好面對這種劇烈波動。
未來的不確定性:風險是當你認為你已經考慮到所有事情後,所剩下的東西 (Risk is what's left over when you think you've thought of everything) / 風險意味著可能發生的事情比實際發生的事情更多 (Risk means more things can happen than will happen)
Carl Richards 和 Elroy Dimson 的觀點強調了投資和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 模型非現實:無論模型多麼完善,未來都是未知且不可預測的。
- 尊重不確定性:財務計畫必須考慮到我們無法完全預知未來結果。這不代表要過度保守,而是要對事情不總是如預期發展保持健康的尊重。過度防範所有風險會導致機會成本過高,損害財務計畫的潛力。
肥尾分佈:生活總是有肥尾 (Life always has a fat tail)
Roger Loewenstein 轉述 Eugene Fama 的觀點,指出極端事件發生的頻率遠高於人們想像,世界並非正態分佈。這對不考慮肥尾的財務模型(如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的失敗)和個人規劃都構成挑戰。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本質使得長期投資和規劃本身就令人不安。
市場競爭與費用:與獅子共進晚餐時,確保你在餐桌上,而不是在菜單上 (When having dinner with lions, make sure you're at the table, not on the menu)
經濟學家 John Cochran 提醒,金融市場競爭激烈。當有人向你推銷產品(如股票、基金、結構性票據 structured notes 或市場連結型 GIC),你必須問自己:
- 動機:他們為何要賣給我?他們知道什麼我不知道的?
- 利益:這對他們有何好處?對我作為投資者有何好處?
- 警惕複雜產品:許多金融產品利用複雜性來掩蓋高昂的內含成本(如 4-5% 或更高),承諾「股票般的收益而無下行風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波動性是入場費,沒有捷徑可走。這些產品往往將散戶投資者置於「菜單」上。
費用與回報:投資的殘酷諷刺是,我們這些投資者作為一個群體,不僅沒有得到我們所支付的,反而得到了我們沒有支付的 (The grim irony of investing is that we investors as a group, not only don't get what we pay for, we get precisely what we don't pay for)
Vanguard 創辦人 John Bogle 指出,總體而言,投資者並未從支付高額費用給主動型基金經理以期擊敗市場中獲益。相反,他們的表現通常比指數基金差,差距約等於所支付的費用。Bill Sharpe 將此稱為「主動管理的算術」(arithmetic of active management)。在投資中,支付更高的費用很難帶來更好的結果,反而恰恰相反。因此,費用和成本是評估任何投資的重要標準。此外,過度關注和頻繁操作投資組合(如「投資組合就像一塊肥皂,你越是擺弄它,它就越小」)也常導致更差的回報。
多元化:多元化是投資中唯一的免費午餐 (Diversification is the only free lunch in investing)
Harry Markowitz 的這句話強調了多元化的獨特價值。透過將多個不完全相關的風險資產組合在一起,可以在不增加風險的情況下提高預期回報,或在不降低預期回報的情況下降低風險。多元化也能減輕單一投資失敗的影響。雖然多元化會降低「一鳴驚人」的機會,但由於個股回報的偏態分佈,集中投資組合虧損的可能性遠大於獲勝。多元化本身就是一種謙遜的表現,承認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因此分散風險是唯一理性的應對方式。
總體市場指數基金:不要在乾草堆裡找針,直接買下整個乾草堆 (Don't look for the needle in the haystack, just buy the haystack)
John Bogle 的這句名言是總體市場指數基金 (total market index funds) 的絕佳比喻。它意味著:
- 涵蓋所有贏家:透過購買整個市場,你將自動擁有所有表現優異的公司,無需費力去挑選。
- 簡單有效:這是一種簡單、低成本且長期有效的投資策略,避免了主動選股的複雜性和低成功率。
專注於可控因素:無論你作為投資者多麼熟練,你都無法控制你的投資組合的年度投資回報 (No matter how proficient you are as an investor, you cannot control your portfolio's annual investment returns)
Alexander Green 指出,影響投資組合的因素包括儲蓄金額、投資時間、資產配置、費用成本和投資回報。其中,只有投資回報是投資者無法控制的。許多投資者卻花費大量時間焦慮於市場回報。因此,投資者應專注於他們可以控制的因素:
- 儲蓄率:持續且足夠的儲蓄。
- 投資時間:給予投資足夠的時間複利增長。
- 資產配置:選擇適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目標的配置。
- 費用控制:盡量降低投資成本。
- 行為紀律:堅持投資計畫,不被短期市場波動和情緒影響。歷史證明,控制這些關鍵因素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都能帶來成功。
結論
成功的長期投資歸結為幾個核心原則:首先,實踐「先支付自己」的原則,確保持續且足夠的儲蓄,並將其自動化。其次,選擇一個能堅定不移地遵守的投資哲學和資產配置,即使在市場表現不佳時也能堅持。這意味著要理解並接受波動性是獲得更高預期回報的「入場費」,並避免試圖擇時或追逐短期熱點。同時,要對未來保持謙遜,認識到不確定性是常態,並透過廣泛多元化來管理風險。最後,務必警惕那些承諾「無風險高回報」的複雜金融產品,並嚴格控制投資費用,因為在投資領域,你支付的越少,往往獲得的越多。專注於這些可控因素,而非無法預測的市場回報,是實現長期財務目標的關鍵。
原文連結: https://rationalreminder.ca/podcast/369
Subscribe to my newsletter
Read articles from Aldo Yang directly inside your inbox. Subscribe to the newsletter, and don't miss out.
Written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