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的,向死而生(乙本)》:把“疼痛”写轻,把“人”写重


资深读者书评
作为长期关注医学人文与图像非虚构的读者,我很少在中文书场上看到像《任性的,向死而生(乙本)》这样“既硬又暖”的作品:它一边把医嘱、时间线、病房记录等“冷数据”端上台面,拒绝用煽情裱糊;另一边又用家人之间的对话、孩子的画、带点顽皮的图像幽默,持续给文本“回温”。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不是讲了多么极端的病程,而是在持续的不确定里保持一种清醒的尊严。
一、整体评价:中度克制、强烈在场
书名“任性的,向死而生”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反鸡汤”的口号式写法,但正文远比口号复杂。作者把“任性”理解为在无法掌控的处境里,仍然坚持对自我与他人有交代——记录真实、做出选择、承担后果。这一立场贯穿全书:没有奇迹叙事,也不消费苦难,反而是把“发生过什么”尽可能写清楚,让读者自己判断“意义”。
这一点,使它不同于常见的疾病回忆录——它不像一场情绪表演,更像一份人格与事实的联合声明。
二、结构与文体:图像化回忆录的“证据写作”
本书采用图像化回忆录(graphic memoir)的编排:文字与多源图像(医嘱单、病房照片、家庭影像、插画/拼贴、AI示意)交织前行。最重要的并非“图多”,而是“证据在场”——医嘱、处置单、设备界面、时间戳与场景照片构成了叙事的“可核查性”。在中文医学人文书写里,这样的证据密度并不常见。
这种“证据写作”带来三重效果:
压低煽情:当事实足够坚硬,文本就无需提高嗓门。
提升信任:读者不会陷入“这是作者的感受还是事实”的分辨焦虑。
可复盘性:书里许多细节能被照护者、医学生、社会工作者拿去讨论与借鉴。
当然,图像化也会带来节奏上的挑战:体裁切换频繁(纪实—随笔—拼贴—互文—幽默),对读者的注意力有一定门槛。作者在多数篇章里处理得恰到好处,但个别段落仍可更紧凑(后文“改进建议”部分会提及)。
三、叙述姿态与伦理自觉:将“我—我们—他者”摆在同一张桌子上
全书最可贵的是一种伦理上的自觉。作者并未把自己塑成“被拯救者”或“天选受难者”,而是不断调整叙述距离:
以“我”的第一人称承受病痛与恐惧;
以“我们”的复数讨论家人、医护、制度如何协作与拉扯;
以“他者”的视角去理解对方的角色(医生的谨慎、流程的刚性、家属的脆弱)。
这种多视角让文本保持了克制与公允:既不神化医护,也不妖魔化体制;既不把家属的付出浪漫化,也不把自己的脆弱合理化。对中文叙事而言,这是难得的成熟。
四、母题系统:过滤/门槛/替代/幽默
细读全书,可以辨认出一个隐形但稳定的母题系统:
过滤(Filtration):生理层面是透析与血滤;社会层面则扩展为制度与信息的“筛选”。书不断追问:**谁在决定什么被保留、什么被抛弃?**这使“活着”不仅是医学命题,也是时代命题。
门槛(Threshold):ICU门、手术室门、规则之门、资源之门……每道门都有代价。文本多次描写“跨门槛”的选择,折射出个体—家庭—制度的博弈。
替代(Substitution):机器替器官,医护替患者承担风险,家人替彼此承担情绪或责任。替代并非浪漫的献祭,而是现实中的角色互补与风险分担。
幽默(Humor):并非糖衣,而是去权威化的刀锋。在最冷的情境里,作者让幽默成为可执行的心理策略——把恐惧降噪,让叙述回到人的尺度。
这套母题把私人病历提升为一种社会观察,让读者意识到:所谓“向死而生”,并不是诗化的誓言,而是可拆解、可训练的生活方法。
五、后记的意义:拒绝“神迹收尾”,以失败复盘终章
后记采用近乎“新闻纪实”的笔法,完整复盘一场以死亡告终的救援行动:时间线、地理锚点、通联记录、角色分工……没有升华的抒情,也没有奇迹的转折,事实静置其上。
在商业叙事惯性里,这是极少见的收束方式;在伦理层面,这是更难、也更勇敢的选择。它的潜台词是:失败也值得被认真记录。当我们把失败的证据保留下来,下一次行动才有可能更好。这一章把全书从“私人叙事”推向“公共方法”,是全书的“硬刹车”与高光点。
六、读者体验:亮点与小瑕疵
亮点
证据密度高,可信度强;
“硬与软”的平衡好:冷静记录与温热家庭线并行;
图像幽默有效降低阅读压力,形成节拍;
经典互文(艺术史图像)与当下故事互相照明。
小瑕疵(不改版也不妨碍阅读,但可优化)
个别段落议论稍长,信息密度高时会压住叙事推进;
少数图版的“方向/体例”不够统一,读者需适应;
七、与同类书写的差异:从“感人”转向“有用”
许多疾病叙事以“感人”取胜,而本书强调“有用”与“可执行”:
有用的证据:让事实成为公共讨论的起点;
有用的方法:把焦虑转化为清单与流程;
有用的幽默:既是姿态,也是策略。
这使它不仅能被文学读者阅读,也能被照护者、医学生、社会工作者拿去讨论,成为跨圈层交流的文本。
八、我最喜欢的三处“对读”
医嘱单 vs. 家庭影像:硬证据与软情感并置,显示“人”的多维。
经典艺术图像 vs. ICU现场:宗教/艺术的崇高与病房的琐碎相互照明,形成耐人寻味的张力。
后记的冷纪实 vs. 全书的温叙事:首尾对位,完成从“个人”到“公共”的跃迁。
九、结论:把“如何活”写得更清楚
《任性的,向死而生(乙本)》把“病”的叙事从猎奇里解救出来,把“人”的尊严放回中心。它不让读者沉溺于同情或奇迹,而是邀请我们认真回答:在不可避免的终点前,我们该如何相互拽回,相互承担?
这不是一本会让你情绪过山车的书,但读完会留下稳稳的力量:
知道该记录什么;
知道该向谁求助;
知道该如何把笑意留给仍在坚持的人。
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中文图像非虚构里少见的成熟之作。如果你正在经历疾病、不确定或照护的消耗,这本书不会许愿,但会教你如何站稳。这,比任何“奇迹故事”都更珍贵。
Subscribe to my newsletter
Read articles from JoJo is me! directly inside your inbox. Subscribe to the newsletter, and don't miss out.
Written by

JoJo is me!
JoJo is me!
JoJo & Rambo|《任性的,向死而生(乙本)》作者。以证据与幽默写生命:医嘱、时间线、家庭影像与图像叙事。这里发布书讯、节选与合作信息。联系:jojo@bjesc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