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自学前端的这条路(前端自学路线分享)

也许是兴趣使然,也许是缘分再遇,我走上了 自学前端 这条路。
回头看,其实没有所谓的“正确路线”,只有自己能坚持下去的路径。今天我想把自己的 前端学习路线 和一些心得整理出来,给后来人一个参考。
为什么从 WordPress 开始学前端
我的第一站其实不是 HTML 或 CSS,而是 WordPress。
原因很简单:它能给你极强的成就感。
买一个域名,把 DNS 指到服务器
安装 WordPress,选择一个免费或付费模板
几分钟就能搭建一个完整的网站
这种“零基础就能建站”的快感,会让初学者更有动力继续学下去。
但缺点也很明显:WordPress 的底层是 PHP 动态系统,很多逻辑都被封装好了,你写的 HTML/CSS 很难完全控制。结果是,你可能有网站,却没真正掌握编码。
👉 所以我的建议是:可以从 WordPress 入门,体验建站流程,但要尽快回到 HTML / CSS 基础 上来。
HTML 学习方法:20~30 个标签就够了
HTML 是前端开发的起点。
但你并不需要死记硬背几百个标签,常用的也就二三十个。
很多人刚开始会在 W3Schools 或类似网站按顺序学,最后发现浪费了很多时间。我的经验是:
花 5~6 小时掌握最常用的标签
尝试用 HTML 搭一个简单的网页骨架
不要追求完美,先写能用的结构
把 HTML 想成“写文章的段落结构”,理解这个思维就够了。
CSS 学习重点:排版与布局
如果说 HTML 是骨架,那 CSS 就是设计感的来源。
初学 CSS 的关键点:
selectors(选择器)
positioning(定位)
layout(排版流)
对新手来说,完整写一个网页会很困难。不妨从 一个卡片 / 一个 section 开始练习,逐渐拼凑。
小技巧:在 WordPress 的自定义 HTML 模块里写 CSS/HTML,这样能即时看到效果,不必从零搭建环境。
同时,我也在这个阶段开始使用 GitHub 版本管理。一开始可以用 SourceTree 这种 UI 工具,避免“save1.html / save2.html”的混乱,慢慢过渡到命令行。
前端框架前的 UI 工具:Tailwind 与 Bootstrap
在 CSS 打好基础后,可以接触一些前端 UI 框架。
Tailwind CSS:更贴近原生 CSS,像积木一样灵活,容易理解“12 column grid”的设计逻辑。
Bootstrap:内置许多组件(导航栏、轮播图等),上手快,但 CSS 与 JS 的耦合度高。
如果你喜欢自由和定制化,推荐 Tailwind;如果想快速做出成品,Bootstrap 更合适。
JavaScript 学习方法(前端自学的转折点)
JavaScript 是前端的灵魂,真正进入编程的世界就在这里。
我大概花了 75~150 小时,整整三个月,才把基础打稳。
不需要一开始就去刷 LeetCode,重点是 写出实用的功能:
做 20 个小 widget(例如导航栏、卡片、sidebar)
做 10 个单页项目(例如 To-Do List、天气查询页)
完成这些练习后,你对 DOM 操作和逻辑控制就有了足够的经验,接下来就能进框架了。
React 与 Vue:前端框架选择
学完 JavaScript,下一步就是框架。这里有一个分岔口:React 还是 Vue?
如果目标是找工作,可以直接去招聘网站搜“前端工程师”,看看市场需求更多的是 React 还是 Vue。
如果只是兴趣,两个都值得尝试。
学习 React 的关键点:
JSX 语法
声明式编程思维
组件化开发
同时,你也会接触到 Node.js 环境、npm 包管理,以及如何在项目中整合 Tailwind 或 Bootstrap。
部署:让前端项目上线
有了第一个完整项目,一定要把它部署上线!这是最有成就感的一刻。
初学者不用一开始就学 Linux,可以先用 Vercel 或 Netlify。这两个平台都能一键部署前端项目,免费又快速。等你更熟练,再深入学习 Linux 和服务器管理。
自学前端的小诀窍
先 copy,再调试:跟着教程敲代码,跑通后再研究“少一行会怎样”。
项目拆解:不要一口气做三小时项目,拆成 20 分钟的小模块逐步完成。
不要完美主义:能跑就行,后面再优化。
前端自学心得与建议
自学前端的过程,让我收获的不只是技术,还有习惯与心态的转变:
学会在海量信息中筛选重点
学会把问题拆小,逐步解决
意识到 作品集 比死记硬背 API 更能证明实力
所以,我想给正在自学前端的朋友一句话:
别怕起点低,别怕走弯路。先走起来,你的每一步都会算数。
Subscribe to my newsletter
Read articles from Kong Yu Tay directly inside your inbox. Subscribe to the newsletter, and don't miss out.
Written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