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留给人类的位置

David QiDavid Qi
1 min read

生命之树的许多分支凋零死去,掉落地面,滋养和成就了仍在这棵大树上的众多分支。 —— 达尔文《物种起源》

我一直思考,灿烂的生命之树,枝繁叶茂,分支分叉那么多。人类这个灵长目的孤独分支有何特别之处?在演化的大趋势中,在地球生态圈中,人类到底占据了什么独特位置,或者说在适应度景观上的哪座高峰,使得我们可以自命不凡,将自己与所有其他物种区分开。

随着 变化与选择 系列的推进,这个问题的解答逐渐清晰了。

在前面系列中,我们一再探讨了地球生物圈中,复杂性不断趋于增长的趋势。可以合理推测,这个趋势会在可见的尺度内持续。

复杂性递增,这是不是各类生物需要适应的外部环境?

当然,递增的环境复杂性就是种群需要适应的大趋势。

复杂性,它不像气候变化、冰川消长、板块运动、小行星撞击与火山喷发那样明显可见。然而,它才是决定最后生存者的要素,是终极的大Boss。地质气候物理层面的变化,不过是一次次的环境变化的发生器,触发物种的演变,而在无数次决定种群生死的自然选择中,对于复杂性的适应,始终是一个长期生效的隐变量,掌握着越来越大的权重。

在复杂性递进的环境中,能够处理复杂性的物种才能适应。

环境越是复杂,环境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所以,环境复杂性所驱动的适应性,就是物种的信息感知与处理能力的提升。

那么,生物用什么器官来处理信息?是神经与大脑。

陆地上的高等动物有两大支,爬行动物(鸟类也是爬行动物的后裔)和哺乳动物,它们都属于脊椎动物,具有集中的大脑。

陆上出现动物之后,它们的脑部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新种群的产生通常伴随脑部相对增大,这被称为 脑的扩大化

当第一批古老的哺乳动物在约2.3亿年前出现时,它们的脑量比爬行动物的平均脑量大4~5倍。随着5000万年前现代哺乳动物的起源,脑量发生了类似的改变。在全体哺乳动物中,灵长类动物脑子最大,是哺乳动物平均脑量的两倍。而灵长类动物中的猿类脑子最大,大约是灵长类平均脑量的两倍,而人类脑量大小是猿类平均脑量的3倍。

由此可见,就作为信息处理器官的大脑而言,灵长动物与人类无疑是佼佼者。

为什么灵长类动物的大脑比较大?

属于灵长目的人类,其生理特点是直立行走、双目前视、手善抓握、大脑发达。

此时需要提及灵长类动物的一项关键技能,上树。在恐龙灭绝之前,灵长类动物的祖先都生活在树上,它们和松鼠类似,树上的生活给予它们一项特殊的能力。我们时常看到猴子在树丛中像荡秋千一样,前肢抓住树枝,利用重力和树枝的弹性,像单摆一般将身体甩到空中,然后轻伸猿臂抓住另一树枝,这样往复不断,在树木间荡来荡去,刺激而优雅。

大家能想象在这样的运动中,需要多么强劲的实时信息处理能力?

首先,双眼需要快速地采集复杂的三维环境——也就是迎面扑来的满眼的树叶与树枝——的信息,交由大脑来处理。大脑不仅要将这些视觉信息进行实时建模,转化为空间位置信息,找到其中可用的枝丫,并且还要考虑自身的重量、力量、速率、角度和惯性,进行空中姿态控制。然后,也是最为复杂的一步,指挥前肢在身形快速移动中间不容发的瞬间正确地伸出并抓握。

想想那些在逼真场景中的3D动作游戏,比如法环、黑暗之魂之类的,所需要的显卡开销,就明白其所需的算力了。

另外,为了抓握,灵长类动物的手掌进行了专门的演化。灵长类动物的手掌更加宽阔,手指也变得更长,它们的手指非常灵活,尤其是拇指,可以与其他手指相对用力,这提供了抓握能力。手掌手指的灵活也意味着需要控制的肌肉、关节更多更精密。因此,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一大半的脑区都是用来控制手掌的。

由于这种树栖方式,灵长类动物演化出了强劲的大脑,也成为少有的视觉强于嗅觉的哺乳动物

然后,我们的直系祖先与其他灵长动物分道扬镳,走上了更强算力之路。

为什么?因为它们 下树 了。

大约在250万年前,地球进入了第四纪冰川时期。东非的气候变得干冷,曾经繁盛的热带丛林退化,一部分猿类不得不回到草原上。失去了丛林的庇护后,与地面生物争抢食物,还要躲避各种凶猛的掠食者,它们面临空前的挑战。之后的演化带来了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社会生活、奔跑狩猎、以及语言的产生。这些演化进一步激增了人类祖先的脑容量,使他们最终成为遍布地表,适应各种环境,处理复杂信息的王者。

让我们看一看这一系列演化的结晶——人类的大脑。

人脑中大约有890亿个神经元,并非最多,但是神经元密度及其连接数量尤为突出。专门负责处理信息的大脑灰质占人脑总质量的八成以上,这一比例在动物界中是最高的。人脑重量大约占体重的2%,其他动物如非洲象的大脑仅占其体重的0.1%,蓝鲸和抹香鲸的大脑甚至低于0.01%。可以说,人脑是自然界中集成度最高最精密的大脑,它安装在人体这副不大的身躯上,是大马拉小车,体现了人类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卓越配置。

人脑的发育过程漫长,需要近二十年才能成熟,这使得人脑有充足的时间,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进行差异性的发展和修饰,安装各种 “软件”,更加适配环境。婴儿的大脑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随着成长,数量会减少到890亿左右。因为孩子在成长中,神经元会经历修剪和重新连接的过程,优化大脑的功能和效率。神经元毕竟是很奢侈的组件,它能耗高,需要不间断地供氧保温。

我再问一个奇怪的问题,脑的扩大化进程,以及人类这样的巨大脑容量物种,为什么会出现在陆地上?

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下面是我的一家之言。

我们还是需要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既然演化是以生物适应性来驱动的,而人类是所有物种里信息处理的王者,那么问题就转换为:

什么样的环境中信息含量最大,最需要快速强大的处理能力?

此时,我们首先注意到,陆地环境的多样性远超海洋。高山、丘陵、森林、湿地、草原、冰川、雨林、沙漠、平原、盆地,由于山脉和海洋的阻隔,地表上各种地形与生态不胜枚举。每一种地形都有不同的生态,需要不同的适应性,其上的物种也大不相同。

陆地在生态上有一个显著不同于海洋的特点,在于陆地上存在阻隔性。山脉、沙漠、河川、海洋都可以对陆地进行阻隔,这有利于陆地上形成不同的区块,有更多的局部地形和生态,适合大大小小的不同种群繁衍生息。这些陆地种群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空间来形成自己的独特适应性。

然后,由于地球的板块运动和冰川周期,这些地形又是在长时间中不断聚散。原先一整块亘古大陆可以分裂成多块大陆,原先阻隔的南北美洲可以再次联通,印度大陆可以撞击欧亚大陆形成次大陆,诸如此类的大陆运动,又可以将其上的生态圈再次聚合与分离。这些活动,都大大增强了陆地生物的多样性。

海洋中虽然也有不同的环境差异,但是因为海洋中连贯一致的水体,其变化与多样性不如陆地。更多样的生态,代表着更多的环境信息量。

简而言之,从演化公式——变化与选择——的角度来看,陆地上提供的变化远远多过海洋

其次,我们还注意到收集信息的各种感官中,哪一种给予生物的信息量最大。常见的感官信息有声音、气味、图像、触觉、味觉等等。这其中,视觉信息,尤其是三维立体图像,无疑是信息量最大的信息来源。在陆地上,由于没有水体的阻隔,光线能够传播很远,视觉信息尤为重要。大海中的鲸鱼、海豚可以使用回声进行定位,我们对这种能力还不太了解,但是它们提供的信息量应该不会超过实时三维图像。

其三,我们还需要从能量使用效率的方面考虑。越快的电脑越是耗能,大脑也一样。高强度的信息处理需要高功率的能量来支持,神经元更是耗能大户。此时我们注意到,大气的含氧量是21%,海水的含氧量是1%。所以,从有氧呼吸的角度来看,肺呼吸比鳃呼吸要高效得多。此外,陆地的气温普遍比海水冷,所以陆地生物,特别是哺乳动物,是需要保持体温的,这也要求有更高的能量代谢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陆地上的生态更为艰难。在暴露在阳光之下,失去了水体的保护,各种气候改变与灾变对地表的影响更大。如果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陆地则是生命的竞技场。因此,陆地环境变化所驱动之演化的激烈程度,远甚于海洋。在这个大背景下,更加复杂的物种出现在陆地上,也就不奇怪了。

那么,人类的出现有什么特别的意味吗?

人类是地球生物圈的新晋王者。让我们回顾一下那些过往的霸主们,看一看有何异同。

不同的时代有着各自的霸主,以下是一个简要的清单:

  • 震旦纪时期的生物大多生活在海洋里,环轮水母是当时的霸主,之后具有坚硬外壳的三叶虫成为霸主。

  • 寒武纪的霸主无疑是奇虾,一种体长可达2米的巨大海洋生物。

  • 奥陶纪的霸主是巨型房角石,它们身体最长达6到8米,拥有梭子状外壳,喷水推进,游动迅速。

  • 志留纪时期的海洋中,翼肢鲎成了顶级掠食者,体长超过3米。

  • 泥盆纪的邓氏鱼体长11米,重量超过4吨。它的外骨骼头颈的咬合力可达5.3吨,能一口将鲨鱼咬成两半。

  • 石炭纪时的引螈体长1.8米以上,头骨很大,脊椎和四肢骨结构粗强,结构笨重,脊椎骨异常坚硬。

  • 二叠纪早期的霸主是异齿龙,体长约3米,体重200多公斤。二叠纪晚期的霸主是丽齿兽。

  • 三叠纪中伪鳄类是大型捕食者,但恐龙也开始出现。伪鳄类中劳式鳄体长能达到8米。

  • 侏罗纪时期恐龙开始统治地球,其中蛮龙和食蜥王龙是霸主。蛮龙体长9到11米,体重3到4吨。食蜥王龙体长9到12米,体重3至4吨,是当时最强大的捕食者之一。

  • 白垩纪的末代君王霸王龙体长约11到15米,臀高可达到5米左右,头高近6米,平均体重约9吨。

  • 古新世霸主泰坦蚺是目前已知最大的蛇类,它们平均长达9到15米,重约1吨。

这个清单可以列得更长,但是没有必要了。身高不到两米体重不足100公斤的人类和它们比,根本上不了台面。即使与现存的狮子老虎,甚至与人类的自家亲戚大猩猩黑猩猩相比,人类都显得尤其单薄。人类的统治地位来自人脑,这是神经元的胜利,是算力的胜利,而不是肌肉、骨骼与牙齿的胜利。

应该注意到,这是榜单上首次出现人类这样的文弱生物。而且,我认为往后再也不会有哥斯拉巨兽那样的物种出现在榜单上了。因为,人类的出现带来一个关键信号:当演化过程运行得足够长,生态环境的复杂性达到某个阈值之后,适应复杂性成为了演化的最前沿

人类的出现,还将地球生态圈进一步加速推向复杂度的更高峰。

因为,人类出现之后,演化的载体也不同了,出现了范式转移

科学家们推测,人类之后,演化不再以基因为主要载体 。因为,当有了语言与文字后,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文化观念的演化远远比基因快,工程与技术的演化远远比躯体快,社会群体的演化远远比种群快。用文化技术驱动的演化过程就像指数曲线一样,不断加速,直冲云霄。

人类的出现是演化的一次升阶,它在生物维度之上,展开了另一个文化技术的新维度,它将演化以更加瑰丽诡谲的方式推向复杂性的新位面,进而达成宇宙永不止息的 创造意图

信息处理的王者,这地球生态圈的顶部生态位,这在演化中逐渐浮现并高耸的预留位置,被人类占据。

从此,人类成为了演化进程的新主角,是生命之树上伸展得最远的一支,是在适应度景观中探索边疆的先行者。因此,人类的苦难与奋斗具有了自然规律上的价值。历经38亿年的生命演化之后,终于出现了一个物种,可以审视演化本身,找到自己的位置,从中获得意义。

作为信息处理的王者,大脑是人类特殊性的来源。

人脑是动物王国中最复杂的器官,甚至有科学家称它是 宇宙中最复杂的物件。相对于人的体型,人脑之大出乎意料。为何演化青睐如此巨大的脑部,它对我们有什么影响?这是我们后面要探索的一条主要线索,让我们从人类的演化过程开始吧。

0
Subscribe to my newsletter

Read articles from David Qi directly inside your inbox. Subscribe to the newsletter, and don't miss out.

Written by

David Qi
David Qi

程序员与思考者,期待以朴素简单的方式认识这个世界。